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當代水墨在爭議中前行:私募基金積極介入




從多年前美術館與畫廊的展覽,漸次走上拍賣場,當代水墨紅極一時。佳士得、蘇富比、保利、嘉德、匡時各大拍賣公司都紛紛開設相關的專場。與此同時,具有風向標意義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辦起了當代水墨展。然而,在當代水墨成為市場熱點之際,它也成為圈內觀點出現分歧的焦點。但總的來說,當代水墨的市場氣氛已經形成,不僅引起企業與私人收藏關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藝術基金的參與。
  在不久前舉辦的上海玉衡藝術中心開幕展上,展覽主辦方就高調宣佈,玉衡藝術基金將借助這次展覽改變過去默默耕耘的低調姿態,逐漸走向前臺,通過不斷舉辦展覽的方式積極傳播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和價值。
  新藝術家陣容令人關注
  著名策展人趙力擔任了這個開館展的策展人。在趙力看來,20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美術新潮猶如過眼雲煙,內質化的理論梳理和規律探究也往往淺嘗輒止,水墨創作向觀念、語言等方面的現代轉型與水墨被視為傳統的貶低與孤立同在。時至今日,水墨創作仍呈現出失位缺失抑或語焉不詳的鴻蒙時代特徵。因此他把展覽的主題定為鴻蒙變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清代詩人高鼎的這些詩句,在趙力看來代表著中國水墨的經典傳統。他試圖通過展覽點醒當代水墨創作必須在以自然為依據和從人類情感出發之間找到平衡點,通過水墨展現更為豐富的精神個體和時代文化氣象。
  與當前藝術市場所熱捧的當代水墨明星不同,趙力推出了全新的藝術家陣容,他力邀12位當代水墨家,攜近70幅力作參展。其中,沈勤、朱建忠是80年代新潮水墨的代表人物,他們或以觀念引入擴張了水墨的實驗邊界,或以語言營造了水墨幻化的抒情氣質;張見、高茜是1990年代後湧現出來的水墨新生代藝術家,在創作上強調的存在、的表達和的價值等新生代的整體文化訴求,同時也將“70的藝術特質逐漸轉化為古今融通又絲絲入扣的敘事刻畫;而杜小同、曾健勇、党震的水墨創作更有個人化的志趣理想和語言內涵,有別於“70過於自我的桀驁不馴與喃喃自語的孤芳自賞,擁有蒼茫和不羈憂鬱和抒情厚重和溫情等個人標籤,;劉琦、馬俊、王冠軍、李軍、丁蓓莉等則是當下最活躍的青年水墨畫家,從內心需要踐行水墨理想,默默堅守著個人天空。
  玉衡基金瞄準新水墨
  上海玉衡藝術中心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以收藏為主的藝術機構。一直以沙龍形式做藝術品的經營項目。這次在M50藝術區開了一個有七百平方米的展示空間的畫廊。其背後的玉衡藝術基金,一直來以都很關注水墨創作。這次開幕展上的展品就包括玉衡藝術基金的部分收藏如党震、王冠軍、張見的歷屆全國美展獲獎藝術家作品。玉衡基金以私募為主, 2008年成立時只有一個股東,最多的時候有四個股東,現在有兩個股東。已經持續經營了六年,前前後後也有股東進出,但並沒有去限制運作模式。對此玉衡藝術中心總監于佳婕向記者坦言:我們認為新水墨市場會持續火熱下去。現在股東和新進的股東都沒有急於去套現,所以到目前為止還算比較穩定。

  作為開幕展的策展人趙力也是藝術市場專家,他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水墨藝術創作經歷了藝術市場和自我的燃爆視窗,更有專家將當下水墨創作冠之以新水墨之名。新水墨不僅是時間前後列序上的客觀理由,更是藝術創作基於歷史文化上下文的語境所展現出的顛覆勇氣和騰挪能力。時下海內外的水墨熱,不僅是來自于藝術家的努力和實踐,更應該是時代風雲際會的文化重啟。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看張大千如何做藝術行銷?


張大千可謂畫家中自我包裝行銷第一人,也是做到極致完美的人。原因在於,他的藝術行銷是道而不是術。而今天的藝術行銷,也基本都在拾他老人家的牙慧。五百年來一大千,這句話是徐悲鴻說的。除了他的個人魅力,怎麼能夠在藝術界留下這樣的曠古奇人的形象,從而讓市場持續不斷地買帳?
  
作品是硬道理

當然,市場買帳並不僅僅因為張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還是作品本身。關於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徐悲鴻曾稱讚道:五百年來一大千。這可謂是對張大千的最高讚譽。
  
張大千不僅是五百年來所出的一個奇才,而且更是一個全才。據香港收藏家李典回憶,大風堂大師姐侯碧漪曾對他說起張大千,一臉驕傲:齊白石怎麼和我們老師比,我們老師什麼都能畫。
  
張大千的畫藝可謂奇全。奇者,在於張大千能夠在藝術水準上到達很高的程度,不僅師法古人,並且自創一格。
  
他臨摹的古畫騙過大收藏家吳湖帆,書法也創造出別開生面的大千體,其繪畫藝術更是精妙絕倫,並且在人物畫和花鳥畫的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於他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潑墨、書法無一不精,並且在晚年還獨創了極具震撼力的青綠潑彩畫法。
  
相比之下,同時代畫家大多只擅長一類題材,或者僅有一門絕技,張大千的藝事就顯得格外醒目。
就像商品有大眾小眾之分,藝術品也有。張大千的畫在藝術性和市場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當精妙。
他的線條圓熟優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於甜俗;他的畫面優美鮮豔,卻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學標準,而顯得高古不凡。

他完美的融合了優美與壯美,使市場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標誌性的諸如荷花、唐宋仕女、書法等則萬變不離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斷重複,成為了被人牢牢記住的符號。
  
巨大存世
  
張大千除了天分高外,還肯下苦功,他自己認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於後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心苦畫,直到溘然長逝之前,還在創作廬山圖。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極多。
  
存世量,這對一個畫家的作品價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數。市場沒有橫空出世的天價,任何一位元正常的畫家作品價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說在你看到的天價之前,有沉沒在水中你看不見的眾多低價籌碼。
  
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著底部低價籌碼越多,那麼這位畫家價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穩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價格方面,市場就越會看漲,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貶值。這也是張大千至今不能為市場遺忘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市場上出現的署名張大千的作品仍然遠遠大於張大千實際的作品數量。張大千作品是假畫重災區,因其畫壇地位,他尚在世時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畫,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換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臺灣、香港更是偽造張大千假畫的重鎮。這些假畫的意義就仿佛盜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買賣雙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對張大千的市場影響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門人遍天下
  
大風堂門人裡行政級別最高的當屬宋美齡,可就連國母宋美齡拜師晚年張大千時,也行跪拜之禮。
  
張大千一生所收徒弟眾多,登記在冊者據統計有126人之多。他的門人分為專業畫家和以繪畫怡情養性之社會名流。
  
在專業畫家的篩選上,張大千對其藝事水準要求極高,比如後來成為長安畫派領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劉力上、俞致貞、田世光、曹大鐵、方召麐等。
  
而在以繪畫怡情養性之人的門人,張大千則多半選擇社會名流,或者利用收徒來製造一些新聞故事。比如收女弟子葉名佩,只是聽她彈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時收郁氏五姐妹為大風堂女弟子,時人稱之為五美拜師,轟動一時。
  
大風堂諸多門人遍佈各地,不僅受張大千指點教習,也為張大千辦事,賣畫、聯繫展覽、宣傳其藝術。
  
譬如1949年去國離鄉後,張大千就曾多次寫信給香港門人方召麐,請她幫自己在香港賣畫,並且向四川老家寄送奶粉、原子鍋等稀缺物品。
  
126位門人在張大千離開大陸後,也儼然成為他影響力的輻射點,並且通過這些門人的社會關係影響到更多的人。
  
大風堂再傳弟子、私淑弟子成為了張大千和大風堂的延續。這不得不說是張大千在擴大影響力方面的一個上上策。
  
1983年,張大千在臺灣溘然長逝。他在由三間房間打通而成的大畫室內繪製巨幅作品《廬山圖》時心臟病發,送往醫院搶救無效。
  
一位畫家執筆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非常有電影感。加上這一生中豪俠義氣、浪跡天涯的故事,以及無數精妙絕倫的畫作,張大千永遠不可能被人忘記。

他可謂是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裝運作自己的大師,因而他的市場也不會遭遇低潮。

藝術品估價法則,藝術投資字畫買賣必勝秘笈



很多人做字畫買賣,不管是賣字畫的還是買字畫的,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價格?做藝術品收藏投資最難的就是藝術品的價格評估。藝術品的價格評估也是中國藝術金融化發展的重 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缺乏科學的藝術品價格評估規範,中國藝術品市場就是一場鬱金香泡沫,所謂的藝術金融化就是一場規模化的合法龐氏騙局。
要評估中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僅僅局限於藝術拍賣市場的人為操控小數據,肯定是荒謬和錯誤的,必須居於全球化的藝術市場大數據。

本文從藝術進程歷史縱向定位、全球藝術家價格橫向對比和中國的現有估計方式三個方面來論述藝術品價格評估中的全球化大數據的採集方式和基本模型。
 一,中國藝術市場的3種估價方式
目前中國有3個藝術品價格的估價方式:第一種是居於拍賣場的小量拍賣數據來估價,第二種是畫廊和藝術家自己定價,第三種是居於勞動時間來估價。
1,居於拍賣數據估價違背科學,屬於欺詐
第一種是居於拍賣場的小量拍賣數據來估價,比如梅摩指數、胡潤排行榜、雅昌指數等。某些拍賣出幾百萬、幾千萬的藝術家作品私下交易就只有幾萬元,甚至幾千元,一些所謂的藝術價格指數就如同笑話,數據採集方式錯誤,嚴重違背科學原則,存在嚴重的誤導和矇騙,並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因為中國拍賣場上的拍賣價格大多數都是人為操控的,超過100萬的藝術品有一半沒有付款,即使最終付款的也並非按照拍賣價格付款,可以按照拍賣前私下協商價格付款。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公司也不需要按照實際成交額來交稅,可以自己隨便報稅。
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品拍賣場上的藝術品交易大多是假拍,國外嚴肅學術機構都不採信中國藝術拍賣行的數據。所以居於拍賣場小量造假數據的梅摩指數、胡潤排行榜、雅昌指數等都不具備可信度。
2,畫廊和藝術家自己定價不靠譜,屬於矇騙
第二種是畫廊和藝術家自己定價,中國畫廊模式已經演變成詐騙模式,就是畫廊和藝術家聯合詐騙收藏家的商業模式,部分藝術家演變成裝神弄鬼的江湖騙子,畫廊成為蒙人騙錢的巫術道場。所以畫廊貼標籤的交易價格大多帶有欺詐性質,並不可信。
唯一可以採信的的就是藝術家私下交易的價格。一般藝術家為了面子、包裝和欺騙,會把私下交易價格誇大很多倍來說,比如私下賣了3千元一張,藝術家會說成賣了3萬一張,甚至說成賣了10萬一張,所以藝術家自己說的也不可信。

就算真的賣了3萬一張,也不代表他的價格就是3萬,因為這只是偶爾蒙到了傻B,偶然性因素不能作為價格評估依據。
藝術品作為沒有實質性社會價值的物品,並不具備常規的價值,不能流通就是垃圾,能流通也是短期流通的垃圾。
3,居於勞動時間估價可信度高,比較靠譜
第三種估價方式是居於勞動時間來估價,這種模式來源於大芬村。從包豪斯的概念來說,繪畫只是建築的裝飾品,所以大芬村賣的不是畫,而是賣建築裝飾材料。大芬村畫家畫的也並不是藝術品,而是在畫建築裝飾材料。
所以大芬村的建築裝飾材料市場的定位很準確,大芬村的油畫計價模式也很正確,沒有藝術泡沫的模式,按照工作時間來計價。畫家畫一張畫一般10元到20元一張,一般低到35元一張,高到幾十元。
一個畫家一天畫個幾十張就有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收入,勤奮的畫工一個月有好幾萬的收入,已經算是高收入了。這就是中國油畫的真實價值,包含利潤幾十元一張。
很多人問我美協主席、畫院院長、美院教授這些名家字畫的真實價格,我一般回答國畫書法510元一張,油畫50100一張。廣州、深圳很多博覽會現場和大芬村地鐵口都有美協主席、畫院院長、美院教授這些名家字畫拍賣,最低帶裝裱810元一張,質量不錯的帶裝裱可以賣到30 80元。
拿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來說吧,韓美林自己發微博說一天要畫七八十張畫,一年就接近3萬張。即使按照頂級工藝美術大師300萬年薪來計算,韓美林的國畫也就100元一張。范曾每年要畫幾千張畫,即使拔高按照工藝美術大師幾百萬年薪來計算,范曾的畫也就指幾百元到幾千元一張。
有些中國鄉村全村男女老幼都是畫家,比如畫虎村,全村男女老幼都畫老虎,包材料一張35元。
二,藝術價值的縱向定位判斷原則
人類藝術的發展經歷了5個階段,要評估一個藝術家作品的風格和藝術價值,只要把他和人類藝術進程的各個階段風格做對比,就很容易評估他的作品風格屬於那個階段和哪個流派,有沒藝術價值就一目了然了。
人類藝術的5個階段是:原始美術階段、古典美術階段、現代藝術階段、後現代藝術階段、當代藝術階段。每個階段的進程發展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每發展一小步都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關係和科學原則,藝術作品的價值就是藝術家對人類藝術進程貢獻的價值。
要評估藝術品的價值,就要把藝術家放入全球的藝術進程鏈條中,對比全球多個國家的大量藝術家,評估其對人類藝術進程的貢獻和影響。再對比與其同類型藝術家的大量藝術市場數據作為參考,才能較為準確地評估其實際的價值。
 1,原始美術階段:
歐美指原始社會到古希臘期間,但部分國家還要漫長,非洲藝術和中國藝術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藝術特徵,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精確寫實的古典美術。
岩畫是常見的原始美術形態,兒童畫、農民畫和精神病人的畫就屬於原始美術。
 2,古典美術階段:
狹義的古典美術指17世紀起源於法國的複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思潮,但古希臘美術以來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興起之前的都可以叫做古典美術。古典美術就是農業文明時期的攝影術,就是在平面上準確再現物體的三維空間關係,攝影術就是為了取代古典美術而被發明出來的。
攝影術普及之後,古典美術的社會價值就失去了。寫實油畫、寫實雕塑、國畫書法都屬於古典美術階段,但他們的社會價值已經沒有了,再把寫實油畫這些作為藝術就接近邪教性質的迷信矇騙行為了。
3,現代藝術階段:

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興起之後到20世紀40年代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階段的藝術形態。現代藝術從印象派開始,到抽象藝術就結束了,主要流派有:印象派、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藝術等。

現代藝術的核心就是抽象藝術,但到了5060年代以後,抽象藝術就逐步成為應用設計的範疇了,不能再作為藝術了,再把抽像作為藝術也就等同欺詐了。

4,後現代藝術階段:

20世紀40年代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20世紀80年代這個階段的新興藝術形態。主要流派有概念藝術、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行動繪畫、極少主義、大地藝術、視頻藝術等。後現代藝術的思想核心就是概念藝術。

後現代藝術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普及於60年代,沒落於80年代。

5,當代藝術階段: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是指20世紀80年代至今近30年來人類新興的藝術形態,主要有2大類:

1類是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創作的藝術作品,主要有攝影經過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處理過後的影像藝術、主要用計算機軟件繪製的插畫、高科技材料和醫學材料藝術等。

2類是利用新傳播媒介的藝術,主要有利用城市牆壁和地鐵車廂作為傳播媒介的塗鴉(graffiti)、利用計算機作為傳播媒介的計算機圖像(Computer Graphics簡稱CG)、利用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的網絡藝術等。

6,用縱向定位來判斷藝術家價值

舉個例子,比如陳逸飛、陳丹青、靳尚宜、羅中立、冷軍等人的寫實油畫就屬於古典美術階段,落後人類藝術進程幾百年,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的,只能作為工藝品來界定,評估他們作品的價格依據就是勞動時間。

如果再把這些寫實油畫作為藝術來買賣就會涉嫌學術欺詐和商業詐騙等法律風險,作為工藝品來買賣就是合理的,沒有法律問題。

再舉個例子,比如劉小東、曾梵志的印象派油畫就屬於19世紀的現代藝術,落後了藝術進程100多年,早就沒有藝術價值了,其作品價格評估就只能是勞動時間。

拍賣公司和畫廊把這些過時100多年印象派油畫忽悠成當代藝術來買賣同樣涉嫌學術欺詐和商業詐騙等法律風險,並嚴重誤導社會公共價值觀,也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三,藝術價格的橫向對比原則

要評估一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局限於中國市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研究全球幾萬甚至幾十萬個藝術家的人類藝術進程影響力和藝術市場數據,才可能獲得較為粗放的藝術品價格評估數據模型。

1,藝術家影響力的5個級別

根據藝術家對人類藝術進程的影響力,可以把藝術家分為5個級別,世界級、國際級、國家級、省市級、地區級。

世界級是指在全世界範圍內為人類藝術的進程作出重大貢獻的,比如畢加索、波洛克等世界大師。中國歷史上還不存在有世界性影響力的藝術家。

國際級是指在洲際區域範圍內為藝術進程作出重大貢獻的,比如達明.赫斯特、哈林等歐美大師。中國歷史上也還不存在有國際性影響力的藝術家。

國家級就是國寶級大師,如日本的村上隆、草間彌山等。中國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等就屬於中國的國家級藝術家。

省市級就是影響力局限於某個省份和區域的,比如嶺南畫派的關山月和黎雄才,離開廣東省就沒有人知道關山月和黎雄才了,甚至藝術界沒有幾個人知道嶺南畫派的創始人居廉和居巢。

地區級就是影響力局限於某個城市的,離開這個城市就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了,一般某個城市的美協書協會員主席、某個城市的美院教授就屬於地區級藝術家。

2,不同級別藝術家的價格規律

根據世界藝術市場的大量數據,可以歸納出 一定的價格規律:世界級藝術家的一般作品是幾百萬美元,重點作品是幾千萬美元,如畢加索、梵高、波洛克等。

國際級藝術家的一般作品是幾十萬美元,重點作品是幾百萬美元,如達明.赫斯特、哈林等。

國家級藝術家的一般作品是幾萬美元,重點作品是幾十萬美元,如村上隆、草間彌生等。

根據2009年英國《泰晤士報》通過140萬份有效問卷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報告,產生一份“20世紀200位最偉大藝術家名單中,中國無一人入選,日本入選4(村上隆、奈良美智、小野洋子、草間彌生)

這說明中國20世紀不存在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認可的世界級藝術家,也不存在在國際範圍內被廣泛認可的國際級的藝術家,中國最多也就是在中國范圍內被廣泛認可的國家級藝術家。而且中國國家級藝術家和日本國家級藝術家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起碼比日本國家級藝術家低10個數量級。中國藝術家對人類藝術進程的影響力應該和韓國、南非、巴西、印度等國家接近。

3,中國藝術家的價格泡沫

就此分析,中國國家級藝術家的價格應該是日本國家級藝術家價格的1/10比較適合。也就是一般作品幾千美元,重點作品幾萬美元比較適合。超過10萬美元的中國藝術家作品都是藝術拍賣場製造的泡沫,這個名單非常的長。

中國省市級、地區級藝術家的作品就是消費品,基本就不值錢,最多也就值個幾百到幾千美元。


按此估算,類似F4、曾梵志、劉小東這些沒有學術影響力的藝術家,其價格應該是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奈良美智、小野洋子、草間彌生)市場價格的1/10左右比較適合,也就是一般作品幾千美元,重點作品幾萬美元的幅度。類似陳丹青這些在西方流浪級別的藝術家,就應該更加低。他們現在炒到幾百萬美元,可以肯定就是藝術拍賣場製造的價格泡沫。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明末清初的杭州書畫藝術品市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備受文人雅士、巨商大賈的青睞。明末清初,作為與蘇州並稱江南兩大都會之一的杭州,把太湖南端的杭、嘉、湖平原及附近地區的經濟聯繫了起來,杭城經濟由此而逐步繁盛。當時杭州“五方輻湊,無窺不售。蓋物盛所聚,何必自其地產哉!”特別是夾城巷一帶四達之衢,市廛(chán)殷阜,肩摩踵接。城市規模得以不斷擴大,內外衙巷綿亙達數十里。杭州水運商路異常密集,全國各地的商品湧向此地,再通過大運河輸送到各地……

經濟的發達,帶動了杭州書畫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明末清初,皇家對書畫的控制力減弱,大量宮廷書畫流入民間,致使私家收藏十分興盛,杭州逐漸成為當時南方藝術品交易的中心。當時江南地區集中了眾多有名的書畫鑑藏家,如馮夢禎、汪汝謙、李日華、項元汴、董其昌、汪珂玉等。他們之間交往密切,收藏的古玩書畫藝術品頗豐,而杭州密集順暢的水運商路,使他們的藏品在不同的空間內流通順暢。

同時市場上還活躍了大批的專職書畫交易人,他們是書畫市場和鑑藏家之間的中介,到處穿梭遊走收購字畫,對書畫在不同地區的流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水運商路與周邊藝術市場網絡的形成

杭州水陸交通十分發達,便於省內外各地往來。自隋大業六年(610年)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後,貫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上交通,杭州成為了大運河南端的終點。運河的開鑿使杭州“凡諸路綱運,及販米客舟,皆由此達於行都”。據統計,明代杭州與域外交通線路至少有15條之多。當時杭城水路商埠主要集中在湖墅、江乾兩地,貨物由水路運到這裡集散。

杭州繁榮的藝術市場及發達的水運商路,串連了周邊地區的書畫市場,從而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書畫交易網絡。那麼,杭州與徽州、蘇州、嘉興等附近地區的書畫市場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呢?

從地理位置上看,杭、徽素來關係密切。杭、徽為毗鄰州府,僅隔一天目山,水路可沿新安江直達杭城。當時“徽州府由嚴州至杭州水路程”總共750裡。

徽州的書畫市場有一定的規模,古董商兼書畫交易人吳其貞在《書畫記》中提起家鄉龍宮寺古玩交易場所時說:“餘鄉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於龍宮寺中。”據吳氏觀察,龍宮古剎位於村口,每當“秋月百物萃集,為交易勝地,將頹,輸金萬餘錠新之”。而徽人的古玩藏品更是不計其數。吳氏曾於1639年在溪南吳氏家族觀畫:“餘至溪南借觀吳氏玩物,十有二日應接不暇,如走馬看花,抑何多也!據(汪)三益曰,吳氏藏物十散其六矣。憶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款二縣,而雅俗之分,在於古玩之有無,故不惜重值爭而收入。時四方貨玩者聞風奔至,行商於外者搜尋而歸,因此所得甚多。”可見徽州地區當年的收藏之盛。

然擁有物產富饒與繁盛書畫市場的杭州,自然吸引了眾多徽州鑑藏家和富商的到來,其中典型人物就是汪汝謙,他與董其昌和陳繼儒為好友,在杭州的鑑藏圈中頗有名望。像這類徽商在杭州有很多,他們在杭州經營包括藝術品在內的多種行業。吳其貞曾在杭州昭慶寺徽人擺攤的書畫鋪中購買過繪畫作品,這一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有相當數量的徽人在杭州開設藝術品店鋪。

除了徽州外,杭州和嘉興的聯繫相對更緊密些。嘉興處於蘇、松、杭、嘉、湖等五府的中心,所以文人鑑藏家及古董商來杭州時,嘉興是必經之地。

但事實上嘉興的書畫市場並不能和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相提並論。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蘇州的虎丘與閶門、杭州的昭慶寺香市,都有穩定的古董店鋪和專門的藝術品市場。而嘉興卻沒有,他們只能靠擺地攤的形式經營書畫,如《味水軒日記》所述:“是日,胡敬竹於院前擺攤舖持捲軸回。”然而,嘉興卻是江南書畫藝術品流通的集散地之一。據《味水軒日記》統計,李日華過眼的宋以前的畫104件、元畫251件、明畫346件,合計701件之多。八年間,往來於味水軒的古董商販達256人次。從這些數字中,可以驗證當時嘉興的書畫流通之盛。

之所以形成這般局勢,既有地域的原因,又與當地幾位收藏巨賈相關。嘉興有項元汴“縹緗墨粉,富甲東南”的天籟閣,比項元汴晚數十年的汪愛荊、汪砢玉父子,在項去世24年後於城南築東雅堂,也是赫赫有名。項家豪富,聚藏珍玩無數,在當時算是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正如王世貞所言:“今吳興董尚書家過百萬,嘉興項氏將百萬,項之金銀古玩實勝董,田宅典庫貲產不如耳。”藏品豐厚可見一斑。董其昌也曾到過嘉興,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董氏38歲時所記:“壬辰九月過嘉禾,所見有褚摹《蘭亭》、徐季海《少林詩》、顏魯公《祭壕州伯父文稿》、趙文敏《道德經小楷》,皆真墨也。是日,仲醇又藉得王逸季虞永興《汝南公主志》適到,餘為手摹之。”嘉興有如此巨富的收藏家,吸引了大批古董商人經常到嘉興兜售書畫,尤其是附近杭州的古董商顯得十分活躍。

這一時期鑑藏家之間交往亦十分密切。這些文人鑑藏家頻繁地兩地往來,對江南藝術市場的互動起到了積極作用。居住在嘉興的李日華幾乎每年到杭州數次,一待就是幾個月,而他每次去總是入住昭慶寺。在這寺院前面有個混合型的書畫古董市場,李日華曾在這裡購得一件郭熙的《扶桑曉日》,他家還有一幅沈周仿董源畫也是“十年前得於昭慶寺廊擺攤舖”。

除嘉興外,杭州和蘇州亦相互影響。蘇州書畫市場十分繁榮,使得唐寅、都穆、祝允明等畫家幾乎完全將書法繪畫作為商品來對待。因此,蘇州也是杭州及江浙地區的收藏家、古董商常去之地。馮夢禎在《快雪堂日記》中多次提到在蘇州會晤鑑藏家和收購古玩書畫之事。蘇州發達的市場交易導致書畫作偽十分猖獗,其閶門一帶就是專門製作贗品的地方,當地的偽作大量地流入杭州市場。

此外,蘇州與徽州的關係相當不淺,徽商及江南地區的文人鑑藏家和古董商人都來蘇州從事各種活動。如吳其貞記載家住蘇州的徽州籍古董商人吳能遠,此人是歙之西溪南人,崇禎年間家住閶門,凡是溪南人攜古玩在蘇州出賣,都會藉住在他家,故“所得甚多,盡售於吳下”。董其昌也多次路過閶門,並有鑑賞書畫之舉:“朔旦至金閶門,客以北苑畫授予,雲煙變滅,草木鬱蔥,真駭心動目之觀。”

水路交通如此發達,商人和鑑藏家等在各地自如地穿梭,使得杭州與周邊的書畫市場網絡逐步形成。那麼,文人士大夫、鑑藏家和古董商又是依靠什麼交通工具出行的呢?

我們在相關史料中看到,馮夢禎和李日華出行用的都是書畫舫。董氏往來於松江和杭州之間,坐的也是畫舫。他們的很多書畫交流活動便是在這些舟舫之中進行的。比如:“十日,吳山書畫船泊我河次。訪之,出示漢玉澡豆一,圍徑五寸,膚厚四分。”當時書畫舫的用途多樣,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提到明末嘉興煙雨樓的情況時說:“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載書畫茶酒,與客期於菸雨樓。客至,則載之去,艤舟於菸波縹緲。 ”

其實,市場網絡不僅依靠水運商路及鑑藏家,更需要一批到處遊走的專職書畫交易人,他們足跡遍及南北,是實現書畫異地交易和流通的中間人。

專職書畫交易人與書畫的流通

專職書畫交易人又稱“牙人”。牙人的出現,是藝術市場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的需要。當時有錢的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大賈很多,這類人雖然在財富上得到了極大滿足,但社會地位方面終比不過世家大族,在鑑藏中經常被人所恥笑,就像米芾在《書史》中曾嘲笑過有錢卻不懂行的人從事鑑藏活動:“近世人或有貲(同資)力,元非酷好,意作標韻,至假耳目於人,此謂之好事者。”因此,他們就需要專職書畫商人進行引薦。專職書畫交易人最通曉市場行情,在市場上穿針引線,買進賣出,成功後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即牙錢。所以,藝術品在書畫交易人手中得以不斷地異地交替流通。

這時期較為著名的專職書畫交易人屬上文中提到過的吳其貞。他的活動範圍極廣,除徽州外,亦有揚州、杭州、紹興、南京、京口等地。吳氏在各地遊走搜求古玩字畫,再賣到其他地方以賺取利潤,從事的時間達幾十年之久。可以說,江南地區書畫網絡的形成與像吳其貞這類的書畫交易人是密不可分的。

吳其貞時常帶不同地區的書畫商人一起來杭州觀賞併購買字畫。他自由地穿梭於各個階層,特別喜歡和官僚階層打交道。有一次他在杭州張文光的錢塘公署中觀賞宋元名作,其中有王叔明(蒙)《雨竹圖》、夏禹玉(圭)《江山積雪圖》、郭河陽(熙)《瀑布圖》、趙松雪(孟)《浩然圖》、倪雲林(瓚)《珊瑚枝圖》、錢舜舉(選)《江村捕魚圖》。這些畫作被其收購之後,銷往全國各地。吳其貞曾為北方梁清標購買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在清初壬子年(1672年)八月三日時,吳氏得知《韓熙載夜宴圖》還收藏在杭州一匠人之手時,就托朋友何石公為他買來,收藏了一段時間,後來大概是經過張黃美之手,入藏於梁清標。

又有一次,吳其貞在杭州的覺苑寺從張黃美和吳肯仲手上觀看了錢舜舉《仙居圖》、李唐《長夏江寺圖》和馬和之《毛詩圖七則》等書畫。這位張黃美不僅是古董商人,同時也是專職書畫交易人,他在揚州有個專門的裱畫室,代理北方書畫家的作品。

杭州發達的書畫市場引起北方藏家極大的興趣,他們一般通過專職書畫交易人的代購而獲得藝術品。像上文提到過的張黃美,就是代理北方收藏巨頭梁清標的書畫。吳其貞說張善於裱畫,幼為揚州通判王公(王廷賓)裝潢,書畫目力過人。近日“遊藝都門,得遇大司農梁公(梁清標)見愛,便為佳士。時戊申季冬六日”。張黃美將所遇見的許多名跡都專門介紹給梁清標收藏,其中著名的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仙姑吳彩鸞《小楷唐韻》和米芾《臨蘭亭卷》等名跡。

像這類裱畫室在杭州城也有很多,吳其貞曾在杭州城的裱畫室觀賞過《貫休羅海參圖小絹畫》16幅,還在杭州徐孟長裱室中購得趙大年《溪山秋曉圖》。杭州的裝裱工在市場中異常活躍,他們時常充當中介人,《味水軒日記》就提到李日華在杭州時,有“裝潢人湯二引一客持物至寓”。

除了像吳其貞、張黃美這樣的書畫交易人外,這時期較有名的還有王越石(名廷珸),他經常來杭州購畫,這或許是因為他有個從侄王君政在杭州從事古董生意,有業務往來的緣故。吳其貞在王越石家中看到過陸放翁《七言梅花詩二首一卷》、黃山谷《詩翰四則一卷》等書畫,並曾購買了幾幅:“餘皆優孟衣冠。以上六種觀於居安王越石家,餘得其批示帖、桃鶯圖、樹松圖而歸。”可知王越石家中的藏品規模不小。江南地區許多鑑藏家都和他打過交道。

作為商人,可能會有狡詐的一面。但眾人對王越石的評價懸殊,吳其貞說他“一門數代皆貨古董,目力超人。惟越石名著天下,士庶莫不服膺”。而張醜則覺得他“為人有才無行,生平專以說騙為事,詐偽百出。而頗有真見,餘故誤與之遊,亦雞鳴狗盜之流亞也”。難道他是雙重性的人物?查閱史料發現,在《定窯鼎記》中有一則關於王越石用臨摹的偽作代替真跡,後被人察覺,進而扭打並被報官府的事實。這也難怪張醜對他會有如此反面的評價。但王越石很會做古董生意倒是真的,如一隻白定圓鼎爐“越石兄弟叔侄共使一千二百緡(mín,成串銅錢)購入,後來售于璐藩,得值加倍”。

同樣作為書畫交易人,王越石和吳其貞之間難免會有書畫業務上的競爭。吳其貞曾看到《孫太古產黃庭圖》小絹畫一幅說:“此圖向藏在溪南,昨為王越石得之,以為至寶。不肯售餘,深嫉之。”

正是有了這批專職書畫交易人的參與,使得江南地區藝術品流散速度加快,巨室大戶的收藏也很難世代相守。像巨然《山寺圖》所題跋的:“此卷在梁溪華氏家,餘求之數載,不得一觀。今為公甫所有,得展玩竟日。”因此鑑藏家對江南地區流通的重要書畫作品相當熟悉,一些名跡臨本經常出現,李日華就第三次見到過贗本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由此感嘆道:“有柳貫題句,凡三入餘眼矣。作偽者留天壤間,竟不可磨滅耶!”

藝術交易人在市場上的活動加快了杭州藝術市場的書畫流通,貿易網絡逐步得以形成。但是,杭州的書畫市場網絡不僅在國內,而且還與海外有貿易往來。

藝術品的海外貿易與書畫的價格

臨安自北宋時開港,至南宋時,隨著商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外港口貿易更加興盛。明末清初時期,東西兩洋對華貿易的渴望尤為強烈。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開放海上貿易的政策,大量的商船紛紛湧向海外,其中到日本的貿易船最多。當時赴日商船數量、規模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杭州運往日本的商品多種多樣,據嘉靖時曾到日本經商的童華回憶:“大抵日本所需,皆產自中國。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必須脂粉,扇漆諸工必須金銀箔,悉武林(杭州)造也;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棉布,尤為彼國所重。”這裡的長安和武林,指的都是杭州,其中貿易的物品中包括了瓷器。

據《華夷邊商考》記載,明末清初由中國商船輸往日本的商品,大致有包括歷代書畫古董在內的七類。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有一則記載:“今西北諸狄,識字者蓋少,無論書畫已。高麗、日本畫皆精絕,不類中國。餘從番舶購得倭畫數幅,多畫人物,形狀醜怪如夜叉,然長短大小不一,亦不知其何名也。畫無皴法,但以筆細畫,縈迴環繞,細如毫髮,四周皆番字,不可識。又有春意便畫一折,其衣冠制度甚為殊詭,設色亦不類中國也。”由此可知,在海外貿易中也有一些日本書畫流入中國市場。

書畫既然是作為交易流通的一種商品,肯定有其價值,而價格是反映價值的外在形式。事實上,區域之間書畫價格的不同,是引發江南異地之間流通加劇的內在因素。因為只有價格的不同才會有異地交易的必要,從而產生利潤。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價格對書畫市場網絡的形成亦有相當重要的影響。那麼,這些作為流通商品的書畫藝術品的價格到底是多少呢?

古代書畫的價格與其存世量及時代有關。以李日華8年所見書畫為例,當時流通最多是吳門諸家的作品。流通的書畫以沈周所作最多,為所有畫家之冠;其次是文徵明和唐寅;而仇英的最少。由於沈周的畫作較多,其書畫價格在當時並不是很高。如詹景鳳《詹氏性理小辨》有云:“往時吾新安所尚,畫則宋馬、夏、孫、劉、郭熙、范寬,元彥秋月、趙子昂,國朝戴進、吳偉、呂紀、林良、邊景昭、陶孟學、夏仲昭、汪肇、程達。每一軸價重至二餘金(一金相當於一兩),不吝也。而不言王叔明、倪元鎮,間及沈啟南,價亦不滿二三金。又尚冊而不尚卷。”比起宋元的畫,不需二三金的沈周畫作,其價格是相當便宜的。

李日華曾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底捐數金收購一件沈周《灞橋詩思卷》,倒也不貴。而元四家中,只要不是鉅作,價格尚可接受。他在杭州項承恩店中見到一幅倪瓚的畫,歎曰:“贗筆也。此老窮徹骨,不能得予四五金。”文徵明的畫也是時價平常,一幅“多未逾一金,少但三、四、五錢耳”。然而,宋畫價格非常高,因為存世量少。明代書畫著錄著作《珊瑚網》曾記馬和之《鶉奔圖》《定中圖》《幹旄圖》和《載驅圖》4幅“聞當時價值百鎰”。

項元汴活動的時代已到了嘉靖末至萬曆時期,其時古書畫的價格已開始上浮,一般名跡都要值千金以上。項有標明書畫價格的習慣,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書畫價格提供了直接的數據。如當時晉代王羲之《瞻近帖》兩千金、懷素《自敘帖》千金、文徵明《袁安臥雪圖卷》十六兩、唐寅《嵩山十景冊》二十四金,表明書畫價格在成倍地上漲。同時也可以看出,不同時代,書畫價格的差異是很明顯的。例如,詹景鳳在《東觀玄覽》中提到了文徵明的畫價:“是時平平,一幅多未逾一金,少但三、四、五錢耳。予好十餘年後,吳人乃好。又後三年,而吾新安人好,又三年而越人好,價埒懸黎矣。”看來當時書畫的價格上昇明顯,而畫價跟人們的喜好也有關係。至清初,其價格還是居高不下,兩宋大家的書畫動輒也以“千金”出售。如在康熙六年秋八月,紹興收藏家朱子文的《唐宋元橫板大畫冊》系千金冊。然而,過去差不多百年時間後,沈周的畫在清初就顯得尤為珍貴,王越石手中的沈周《匡山霽色圖》“畫法柔軟,效於巨然,有出藍之氣,值進緡,為世名畫。”

歷代法書畫蹟的價格是由作品的尺寸、品相、名聲及保存狀況所決定的。從上文項元汴的藏品可以看出,就算在明代,像宋元這些名跡,其價格也是高不可攀的。據明人書信記載,當時一般的畫家靠賣畫的錢只能換得一些果餅和白銀五錢,所以購藏古代名跡幾乎很難辦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書畫的異地流通及藝術市場的網絡構成,只有像和吳其貞這樣的收藏世家和巨商大賈等鑑藏家才能實現。

結論

明末清初時期,區域間的書畫藝術品市場聯繫如此緊密,書畫交易如此頻繁,流散速度如此驟快,流通渠道如此多樣,是歷史上所沒有過的現象。書畫收藏已從私密的空間轉向了完全公開的狀態,鑑藏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其本身,不僅作為溝通交往的手段,同時更包含了文化品味和時尚生活的方式。

杭州繁榮的經濟促進了書畫市場的發展,並以其發達的水運商路貫穿了周邊各個書畫市場,從而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江南書畫流通網絡。加上大批活躍於市場的專職書畫交易人,他們在江南各個城市到處遊走,買進賣出,異常艱辛,對書畫的異地流通以及杭州書畫市場的南北交流都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此外,鑑藏家利用交通之便,借助於書畫舫,往來於周邊各個地區鑑定與購買作品,無形中無論是對藝術品市場的信息傳遞,或是對市場流通渠道的形成莫不有著重要的幫助。

擁有優越地理位置的杭州,其海外貿易亦十分興盛,書畫作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樣遠銷國外。通過對海外貿易藝術品的考察,可知書畫市場的網絡不僅在國內,而且對外也已形成。再者,對書畫作品價格的分析,反映了流通中書畫的價值,以及書畫名跡大都集中在富商巨賈手中的真正原因。而價格的不同也是不同地區間之所以頻繁流通的內因所在。

明末清初杭州書畫藝術品市場流通渠道的形成及市場的運行機制,為後世藝術品市場或可起到借鑒作用。

部分民辦書畫院以振興國學為名賺錢抬高書畫價格




近年來,各種書畫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少書畫愛好者變身“院長”“理事”。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民辦書畫院以“振興國學”之名行賺錢之實,抬高書畫作品價格,導致書畫市場魚龍混雜。 “野雞書畫院”是如何充斥市場的?

“院長”“理事”滿天飛

“本來只是一個書畫愛好者,不知道加入什麼書畫院,現在以副院長自居,非要送我字畫,還說升值潛力大,真是無語。”北京市民陳先生這幾天一直為是否把一位微信好友拉入“黑名單”犯愁,“一天要在朋友圈裡發十多幅自己的書畫,都被他刷屏了。”陳先生說。

記者在百度地圖上搜索關鍵詞“書畫院”,搜索結果“紅”遍大半個地圖。數據顯示,北京市有158家書畫院、鄭州44家、南京42家、濟南36家……

“這肯定不是全部數據,你再搜搜國學院、美術館,數量肯定翻番。”山東省一位知名畫家說。他說,現在成立書畫院門檻很低,雖然一些民辦書畫院對促進國學傳承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很多都是“野雞書畫院”,成了製造“院長”“副院長”的“搖籃”。

  少數“為理想” 多數“搞錢忙”

“書畫院興起確實促進了傳統文化復興,但這些'野雞書畫院'危害不小。”文化部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斥其背後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這位官員說,近年來,國內書畫市場行情看漲,老百姓收藏投資需求增大,不僅大量知識分子愛好收藏書畫,普通群眾中也有相當大的收藏市場,“在中西部地區,普遍存在購買字畫掛中堂的習俗,一些農民甚至願意花上大半年的收入購買名家書畫。”他說。

正是看到這一產業的商機,一些書畫愛好者甚至“純騙子”開始合夥註冊公司,自封為“院長”“主席”。還有一部分老闆,本身並不懂行,為了提昇文化品位,成立個書畫院,然後招聘幾個畫家、收購一些作品去撐門面,造成書畫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書畫藝術產品是好是壞沒有統一標準,這就降低了偽大師的入行門檻。”這位負責人說,這些“院長”“主席”的水平有限,行家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上當受騙的往往是普通民眾。

  “野雞書畫院”豈能氾濫成災

針對書畫院亂象,各地文化部門也曾開展過整治​​,但收效甚微。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書畫市場魚龍混雜,已經導致國內書畫藝術品飽受詬病,亟待加強整治。

記者調查發現,造成此類“野雞書畫院”“偽院長”“偽理事”氾濫現象,“門檻低”“監管弱”是主因。據了解,當前申請組建民間書畫院的手續非常簡單,個人申請僅需提供身份證、照片、公司名稱和經營範圍等等,對於資金和場所證明要求不嚴,甚至還催生了專門的代辦公司。與此同時,由於缺乏嚴格的註冊備案和管理制度,整治“野雞書畫院”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依據,呈現出無法可依的窘境。

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打擊此類亂象,政府部門除了加強監管,還應及時放權,讓行業組織發聲自律,實現二者合力。

還有專家建議,可以充分發揮民間組織、書畫協會等行業組織的力量,將其納入行業協會組織,政府部門加強引導,使其“自律”“自淨”。

自雅昌

藝術家對價格沒有決定權:誰來決定書畫價格



湖村鏡心潑彩紙卡1973年作書畫拍賣成交價格成為藏家參考的重要依據近幾年,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名人字畫受到越來越多收藏家的青睞和追捧,很多名家作品的價格扶搖直上。但是,不少書畫收藏者有這樣的體會:直接從當代書畫名家手裡求購書畫,作品價格要高於市場流通價,有的甚至高出30%-50%。

書畫拍賣成交價格成為藏家參考的重要依據

近幾年,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名人字畫受到越來越多收藏家的青睞和追捧,很多名家作品的價格扶搖直上。但是,不少書畫收藏者有這樣的體會:直接從當代書畫名家手裡求購書畫,作品價格要高於市場流通價,有的甚至高出30%-50%。其緣由何在?名家書畫的價格該怎樣衡量,其價值該由誰來決定?

藝術家對價格沒有決定權

俗話說:“黃金有價,藝術無價。”中國字畫作為一門藝術,原本無價。但是自藝術成為商品走向市場後,價格就成了衡量藝術的一種“標準”。既然書畫藝術品有價格,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個價格?在很多人看來,藝術家似乎主宰著書畫市場的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藝術市場價格混亂,作品定價不合理,有些藝術家炒作的成分太大,自我提價,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勘定個人的潤格。藝術家作為“生產商”,只知道自己作品的成本價,包括時間、材質、背景等,但是他不知道市場的接受程度,所以他們並不是最具發言權的。有些畫家攀比心態作祟,看到別人的畫賣得很貴,也抬高自己作品的價格。其實,別人的畫從幾百元一平方尺一步步賣到幾萬元一平方尺,在市場中經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那種不合理、不公平的漫天要價自然不被市場認可。

著名藝術市場評論家齊建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藝術家作為創作者,按道理對價格有決定權,但他們的定價實際上是根據市場行情對自己作品“一廂情願”的潤格。目前,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製定與市場認同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呈現三種趨勢:畫家自己制定潤格,作為對外的一個標準,實際在銷售中非常靈活,可能與其宣傳的潤格相差甚遠;畫家潤格與市場價格比較接軌,被認可為“大眾市場”,這類作品在畫廊和拍賣行能直接變現。但該類畫家數量極少,全國50萬左右的畫家中只有寥寥幾十位,北京佔據十幾位。還有一種不需要市場回應的所謂高端路線,這類畫家自己潤格,圍繞其畫作收藏的是一些達官貴人,他們不會將畫作二次流入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畫家的潤格維持在自己的定價範圍內。

畫廊和拍賣行只能作為參考

在有些藏家看來,到畫家家裡買畫,要比市場上正常流通的價格貴不少,甚至有些從畫家手裡買的畫需要等上幾年才能以原價賣出。在齊建秋看來,相對於藝術家的自我定價,畫廊定價更符合市場行情。為了生存,多數畫廊的定價會與畫家本人同步,或是略低一些,因為收購價往往會相對比較便宜,甚至可以對折拿貨。類似藏家與畫家交易,只能算零售,而畫廊與畫家則好比批發,零售價當然沒有批發價的優勢。

畫廊代理藝術家,通常有相對成熟的運作團隊,負責宣傳、展覽等包裝,以及市場價格和數量的運作等,良好的包裝會提高藝術家、藝術作品與市場的認可程度,所以選擇畫廊更有保障。但是,也有部分畫廊在買斷藝術家作品,將其作品價格炒到高位後,便賣光手中作品,並不再代理,這種炒作式的包裝嚴重脫離了其藝術本身的價值,對於藝術家和藏家來說,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所以,作品在畫廊的售價可以作為一個參照,但仍然不是畫家作品的真正價位。

很多人認可拍賣行的價格,業內人士認為,拍賣行是一個公開的炒作機構,很多藝術家通過歷年拍賣會,自導自演提升自己作品的價格,直到有了真實成交,也就意味著市場開始接受該價位的藝術家作品。儘管多數拍賣行存在虛假成交的現象,但是,相對於其他無據可查的成交數據,拍賣行的信息更公開、透明、有據可查,且成交量巨大,其成交趨勢可作為藏家參考的重要依據。對此,齊建秋表示,藝術家早期流入拍賣行的作品,在保證其真品的前提下,其價格可作為市場參考;但如果是藝術家的近期作品,則更多是代理人為了實現藝術家的包裝效果,需要在拍賣會力挺藝術家,達到良好的市場表現,將成交價格作為近期市場的晴雨表。一般來講,當代藝術家在拍賣行的成交價格只具有參考性,不能作為評判標準。

如何給書畫定價成為難題

藝術品有一個最大特點,不同於普通的實用生活、生產用品,這與標準化產品有很大的不同。藝術品本身的價值主要在精神層面,不是在物質層面,所以,沒有準則或機構能給藝術品定價。

畫家、畫廊、拍賣行三者之間可互為參考,對市場上的書畫價格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業內人士認為,畫家並不具備定價權,畫家可以與畫廊和拍賣公司商量價格,但畫家不可以決定最終的成交價格。畫廊作為一級市場,真實市場的成交價格相對客觀,能真正體現作品的價值;拍賣行屬於二級市場,拍賣價格存在水分,拍賣價格只能作為市場價格的風向標,不能代表作品市場流通的價格。

在齊建秋看來,有關書畫的定價因素非常複雜,其中人為因素並不能得到市場的回應,藝術家作品在後期能不能兌現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一般而言,如果畫家定價10萬元的畫作在市場認可度為定價的60%,這類作品在未來三四年內很有可能升值為三四十萬元,是值得收藏的;同比,10萬元的畫作市場認可度為30%,這類畫家是有潛力的;但如果市場只認可幾千元,這類江湖畫家的作品在畫廊和拍賣行是得不到認可的。

“由市場定價”是市場人士的共識,但是市場憑什麼來界定畫家作品的價格區間呢? 業內人士認為,決定畫家的作品價格主要參考其藝術價值和市場認可度。具體來看,作品種類、題材、數量、畫家資歷、學術水平,以及作品在畫廊或機構銷售的記錄、拍賣行價格、私底下成交的價格,綜合而成才是市場價格。事實上,除了以上因素,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藝術品的價格,包括社會職務、社會知名度等。

自雅昌

鑑定家從何處誕生,學院教育or市場錘煉?





與數量驚人的現當代書畫相比,國內鑑定人才奇缺,尤其“五老”(謝稚柳、啟功、劉九庵、徐邦達、楊仁愷)辭世後,藝術品更面臨“無人鑑定”的局面。那麼,鑑定家隊伍究竟應該如何培養?是通過高校系統理論的學習還是經受市場的錘煉來鍛造“火眼金睛”?業界專家看法不一。著名鑑定家呂立新以自己的經歷為依據,認為鑑定家是在對市場的了解和實踐中誕生的,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也認為學院的教育普及的只是鑑定知識,批量生產鑑定家的可能性不大;藝術評論家梁江則認為,專業院校的教育雖然有不足,但是通過與文博機構和合作也能彌補鑑定人才的缺失,而在彭中天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完善鑑定的體質才亟需解決的。

正方:

著名鑑定家呂立新:鑑定家無法在學院裡被批量生產

從我的經驗來看,成為鑑定家需要真誠的熱愛、不懈的努力以及天賦,也需要一些機緣巧合。而這些,都不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因為要成為鑑定家,必得先是藏家,對藝術品有充足的“上手”機會,甚至必須有買過假畫的“切膚之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鑑定家最有可能誕生的地方,不是學校而是市場。但這個市場上,有充裕的資金卻買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假畫的藏家,我也見過不少。所以,在收藏的過程中,研究工作、知識儲備都要跟上,而不是說:我先收藏,賺到了錢,再慢慢把知識給補上,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理論家隊伍裡很難走出鑑定大家

現階段的學院教育中所做的只是普及一些鑑定知識。事實上,我們只要參考一下老一輩鑑定大家在實踐中成長的先例,便可知依靠學院教育批量生產鑑定家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更願意相信,現當代書畫的鑑定大家不會誕生於理論家的隊伍裡,而是出現在大藏家或者大畫商之中,因為他們有機會大量接觸作品。

反方:

藝術評論家梁江:專業院校和文博機構聯手能互補不足

就傳統而言,鑑定人才大都出自於博物館,師徒相授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培養鑑定人才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專業院校進行培養,比如美院的美術史系。專業院校培養鑑定人才的好處是理論上做的功夫比較多,但缺點是實踐機會比較少。所以容易流於“紙上談兵”。

結合這兩種方式各自的長處和弊端,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文博機構和專業院校聯合辦學,既能彌補師徒相授在理論上的欠缺,又能彌補院校教育在實踐方面的不足,讓理論教育和實踐機會充分結合。如果再輔助以科技檢測、文獻檢索等科目,很有可能在未來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鑑定人才隊伍。

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彭中天:應從“郎中模式”向“醫院模式”轉變

如果說需要鑑定的書畫是“病人”,依靠某個鑑定家來判斷其真偽價值,可以稱之為“郎中模式”,這個模式顯然已經不適合日趨複雜的藝術品市場。所以,傳統的“郎中模式”亟須向“醫院模式”轉化—也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鑑定體系,即執行這個體系的是一個機構,而鑑定家—其實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職業鑑定師—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環。

比如說判斷這張畫是不是齊白石畫的、符不符合齊白石作品的特點以及它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可能適合比較專長於學術的部門給出意見;而這幅畫的市場定位情況、到底屬於精品還是一般作品,可以交由對市場有充分了解的部門出具意見。最後,各方的意見匯總,由機構負責人出具完整報告,並且承擔鑑定責任。

正反方觀點都具備合理性,鑑定人才何處來?你支持哪一方?